不论他们怎么想,也没有人知道未来。愚昧人回避产业,认为他们可以操控环境,使空气中弥漫着许多言语—这一切引向的是狂妄和困乏。
所罗门继续智慧和愚昧的对比。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—译为恩的词是 “hen”,意思是 “恩典”。智慧人的言语使他周围的人获益。这可能意味着他所说的是正面言辞,可能包括建设性建议,以寻求帮助他人。无论是哪种情况,它都是外向聚焦,为他人寻求最好的。
相比之下,愚昧人的嘴吞灭自己。智慧人的口建造他人,愚昧人的言语却是自我毁灭。愚昧人的意图可能是要摧毁他周围的人,可是结果却是自我毁灭。
愚昧人口中的言语起头是愚昧;末尾是奸恶的狂妄。奸恶的狂妄可能指的是追求犯罪而带来的不利后果。我们寻求脱离约束的自由,以追求自己的欲望,最终却沦为成瘾的奴隶。我们试图通过从他人那里获取认可来寻求名声,以至于作为上级的我们,表现得却像似他们的弄臣或奴隶。
愚昧人试图用语量来弥补自己言语上的愚蠢,他多有言语。智慧人只说需要说的;愚昧人只是不断地在说,依样复述着相同的谬误,从不学习或长进。可以预期的是:愚昧人会以确定的语气宣布一些他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的事情。
所罗门先前强调过合宜计划和准备的重要性,为要获取最大化的利润或益处,但是拥抱人却不知将来有什么事的现实也同样重要。愚昧人可能会假装知道,但智慧的计划者会意识到他的计划只是一个计划,在遇到所发生的现实时需要做出改变。所罗门反问道:他身后的事谁能告诉他呢?所暗示的答案是 “没有人”。
新约雅各书说过类似的话。雅各书 4:13-16 说:
“嗐!你们有话说:‘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,在那里住一年,做买卖得利。’其实明天如何,你们还不知道。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?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,出现少时就不见了。你们只当说:‘主若愿意,我们就可以活着,也可以做这事,或做那事。’现今你们竟以张狂夸口;凡这样夸口都是恶的。人若知道行善,却不去行,这就是他的罪了。”
或许雅各是从所罗门那里学到的这一原则。计划是智慧之举,但认为我们知道未来就是高傲。计划是合宜之举,却要以开放的态度来坚持自己的计划,意识到神知道未来,而我们不知道。
智慧人合宜地计划,且勤劳地行动。但是,凡愚人,他的劳碌使自己困乏,因为连进城的路,他也不知道。译为劳碌的词是 “amal” 是令人厌烦的劳苦。劳碌使众人困乏,尤其是使愚昧人困乏。所罗门用一个例证来告诉我们,劳碌是如何使愚昧人困乏的。劳碌使他困乏到连进城的路,都不知道。
显然,这一例证似乎旨在显示劳碌所带给愚昧人的极大困乏。但是,对我们而言,该例证可能比直接陈述更难理解。或许,愚昧人连进城的路都不知道的事实,意味着愚昧人太困乏了,以至于他失去了判断力、晕眩、无法判断方位。
愚昧人并不做合宜的计划。他们要么完全不做准备,要么准备时好像自己实际上已经预知未来了。愚昧人并不尊荣勤奋, 反之他们对勤奋过敏,无法不松懈地努力工作。然而,有一件事愚昧人却不厌其烦地在做,那就是使空气中弥漫着言语。
传道书 10:12-15 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;愚昧人的嘴吞灭自己。13他口中的言语起头是愚昧;他话的末尾是奸恶的狂妄。14愚昧人多有言语,人却不知将来有什么事;他身后的事谁能告诉他呢?15凡愚人,他的劳碌使自己困乏,因为连进城的路,他也不知道。
查看其它解经注释:
-
传道书 9:13-16 解释
智慧是最有价值的,却不会引起人类精准可靠的认可;它也无法控制环境。...... -
罗马书 4:12 解释
保罗强调亚伯拉罕是所有相信之人的父,无论是受割礼还是未受割礼之人。...... -
出埃及记 16:22-30 解释
16 章的第二部分 (22-30 节) 是建基于守安息日的基础之上,对休息的供应。虽然安息日的律法直到 19 章才颁布,但自创始以来就存在某种意义了。这里,耶和华通过第六日供应双份的吗哪 (即两俄梅珥),为安息日的重要性预备百姓。...... -
出埃及记 14:5-14 解释
就释放以色列人一事,法老和他的臣仆改变了主意。所以,法老预备了最好的军队和马车,前来追赶他们,要将他们带回埃及,并在耶和华告诉以色列人扎营的地方,追上了他们。当以色列人看到他们时,就特别害怕,开始抱怨摩西,因为他领他们到了一个无法逃离的地方。摩西告诉他们不要害怕,因为耶和华要行大事。...... -
传道书 11:6-8 解释
所罗门召唤我们,即或承认世界是充满麻烦的现实,也要努力地、智慧地投资我们的时间,并保持一个感恩的态度。......